——谈组织齐鲁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及外语大赛的指导思想
徐 萌
一旦学生通过努力在某些比赛项目上得到了成功,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就可能由此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使他们不再低沉,对自己有了信心,树立起积极的心态。
我们组织大赛活动重点为软件及软件外包产业服务。从命题、培训到评审等环节,都充分与这些软件企业相结合。大赛组织工作一头放在学校,另一头放在企业,搭建起一个桥梁,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促进学生就业。获奖学生大多是明年要毕业学生,堵塞已在前面铺了一条畅通的路,只要你努力。。。
我和一些学生相处,发现有不少学生思想低沉,对自己的未来缺乏信心,提不起精神来。这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关,也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当今我们的学校和社会习惯用考试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这会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因某门课程的考试成绩不好,觉得自己不行。学校也常常用考试成绩来排名次,一些同学在成绩排队时排队排在别人后面,也许这些学生做过一些努力,但因效果不明显而失掉了信心,生活变得没有了目标,进而严重的采取麻醉自己的做法,去谈情说爱,到网上聊天,浪费宝贵时间,虚度年华。
怎么能改变学生这种情况呢?就是要打破校园沉寂,组织各种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比赛或其他活动,搭建一个或多个平台,采用和课堂考试不同的测评方法,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竞赛中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一种公平、公正竞争的方式,获得一个可信的结果,展现出学生的才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
成功学家说,“一个人的成功,85%取决于他有一个积极的心态,15%取决于他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生可塑性是很强的,如果教育方式、方法对路,每个学生都会获得成功。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组织“齐鲁大学生计算机软件及外语大赛”,搭建一个平台,分别设立软件、英语、日语比赛,并在大赛各个环节的设计中,处处体现出激励和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挑战自我的思想,以促进学生思想发生变化。一旦学生通过努力在某些比赛项目上得到了成功,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成功,就可能由此改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使他们不再低沉,对自己有了信心,树立起积极的心态。
通过三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一些组织大赛活动的做法,主要表现在:
一、组织获奖学生巡回报告会,激励学生参赛
“获奖学生巡回报告会”是每届大赛在学生中开展的第一项活动,是学生之间的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许多学校的计算机及信息专业学生看到软件设计比赛获奖学生的软件演示、听到外语比赛获奖学生的外语演讲时,先是震惊,之后又感到他们是和自己一样的学生,只是他们提前一年参加了这项活动。报告团的成员大多出自一般的高校的学生,他们所做到的,自己如果努力也有可以做到。正是由于参加了这个别有特色的报告会,许多学生的参赛冲动被激发,引起他们的参赛激情。对这些学生来说,这将开始他们学生时代中一次最值得回忆的历程。
二、组织参赛学生大会,开拓学生视野
报名结束之后,大赛组委会组织了“参赛学生大会”,地点选择在齐鲁软件园,让参赛学生亲眼目睹齐鲁软件园的雄伟建筑,聆听专家、企业家的精彩报告,参观齐鲁软件园展室以了解众多入园企业的实力和特点,参观齐鲁软件园综合实验室,看到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百闻不如一见,这一活动能够极大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学生立志服务于中国软件产业的愿望和决心。有了这个明确的目标,有了一种使命感,学生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三、参观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专业
有一句名言:“一门科学,只有它成功地运用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完美的地步。一种行业,只有它成功地运用计算机的时候,才能达到现代化水准。”通过参观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今年参观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不但开阔学生眼界,让他们了解信息化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巨大作用,还使他们了解到计算机和软件在其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己所学专业的热爱,激励学生学好专业的愿望和决心。
四、利用网络增强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
参加软件比赛的学生必须以团队形式参赛,这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团队一旦建立,开始的工作就是分析课题、制定方案。学生马上就感到知识的欠缺,需要团队共同讨论、研究、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并利用网络资源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5月到7月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放弃还是坚持的念头可能在许多同学的脑子里打转。组委会根据大赛中的五个比赛项目,在大赛网站上设立了五个专栏,分头帮助同学们渡过难关。竞赛的特点在于优中选优,各团队之间需要学会交流与竞争,闷头苦干的办法是不可取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网站是各高校参赛学生交流的平台,一定要好好利用,培养起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五、组织参赛学生训练营,提升学生设计水平
参赛学生训练营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和学习机会,各个参赛学校都会派自己选手参加。训练营还邀请专家来指导,这对提升学生的软件设计水平起到很大作用。有句俗话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交流使学生们发现了差异,差异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是不可估量的,这就为优秀软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训练营尽可能邀请学者、专家和同学们见面、座谈,组织同学们参观信息产业,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想。训练营安排在高校暑假的7月中旬,2005年安排在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举行,2006年在日照。2007年又在青岛举行,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海尔、海信等著名企业。日照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港口城市,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训练营活动已经成为大赛活动的亮点。
六、大赛设置多种奖项,为参赛学生提供不同获奖机会
软件比赛和外语比赛最后产生一、二、三等奖,获奖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对于每个获奖者来说,通过顽强拼搏而取得的奖励是沉甸甸的。组委会绝不分配奖状,以确保组委会的公信力和奖状的含金量。另外组委会还为大赛设置了 “单项奖”。单项奖由参赛队和评审老师根据软件设计的特色提出。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参与竞争的起点是不一样的,但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某些方面做出特色,评委会就会把这些相同特色放在一起评比,其中优秀者就可以获奖。如果你的表现出的特色别人没有,那么这方面你就是最好的,这样做目的是提倡创新,每个队都可以在创新中获得成功。再就是大赛还设立了团体及个人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奖等综合奖项,对所有在大赛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都要给予肯定和奖励。
七、编辑《雏鹰展翅200X》文集,培养学生悟性,鼓励总结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我们提倡及时总结,善于反思,培养悟性。这将是成长和进步的基石。通过总结,既看到成绩,又看到缺点及问题,学生要把这些经历当成一种资源来对待,并且从中体悟出来一些东西。培养悟性非常重要。悟的过程是重新清理心路的过程,是认识上一次升华的过程。学生从中找出自信,找出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并把个人的体会写成文章,放在大赛网站上和大家交流,优秀的文章还会选登在《雏鹰展翅》文集里(每年编印一册)。文集纪录了参赛选手参赛过程的奋斗足迹、收获和心得体会,它也是新参赛学生的教材。
八、把人才培养选拔和就业相结合起来
软件产业属于信息产业,它面对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受到国内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制约,市场较为有限。但是由于国内软件的开发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吸引着国外软件公司把部分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国外这个市场是巨大的。因此发展对日和对英美软件外包有着巨大的潜力。发展软件外包业务,利用我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去赚外国人的钱,符合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我们组织大赛活动重点为外包产业服务。从命题、培训到评审等环节,都充分与这些软件企业相结合。大赛组织工作一头放在学校,另一头放在企业,搭建起一个桥梁,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促进学生就业。
能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大学的二、三年级又是一个特殊的时间段,因为这时间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基础和专业知识,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在年龄上也已经到了可以把握自己的时候。学生在这个关键时期遇上大赛,得到了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参加大赛就像“爬山”,认准一个目标,和同学一起艰难攀登上去,克服当初没有想到的许多困难,经过顽强拼搏终于等到“山顶”,你会产生“一揽众山小”的感觉,发现自己竟能爬的如此之“高”,自己是如此之“棒”,好像从混沌变得清醒。教育专家说这是“开窍”,这种变化可能从此会改变这个学生的人生轨迹。从以往举办的三届大赛情况来看,在许多参赛学生在思想上确实发生了这种变化,这就是大赛所要追求的。
2006年5月5日,2008年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