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它是地域性专业性的赛事。它的参赛对象主要是山东及邻近省市高校计算机及信息专业的在校学生,比赛项目包括软件及外语两类,外语又有英语和日语(比赛命题从软件产业要求考虑)。无论比赛项目和赛题都随软件产业的发展要求而不断调整。比赛活动从每年3月初开始报名,到9月底决赛、颁奖结束。它是年度性的赛事
二.它是一项公益性质的活动,它是在政府领导和支持下,由学术性社团组织操作,目的在于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要。它的一个潜在目标是成为学校与企业的“人才沟通桥梁”。
三.它在组织过程中强调通过大赛的“流程”实现对学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评出获奖的名次。要使每个参赛学生只要经历大赛的整个过程,都会得到相应提高,为此大赛过程中组织了《获奖选手巡回报告团》,在报名期间报告团到山东各高校做巡回报告,向学生演示自己参赛获奖的软件,并介绍自己的参赛的体会及收获,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锻炼学生沟通和交流能力。大赛中还组织“参赛学生夏令营”,利用暑假期间让各院校的参赛学生聚集在一起(青岛的一所高校),参赛学生相互学习和交流。并邀请专家来给予指导,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激励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整体的参赛水平。这是其他一些比赛所没有的。
四.强调并努力促进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以齐鲁软件园这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为依托,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尽量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与企业接触。比如参观齐鲁软件园、请企业参与命题、请企业为参赛队命名、组织参赛学生与企业家座谈、组织参观大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等等。
五.每届大赛之后,编辑印刷大赛文集。《雏鹰展翅》文集图文并茂。刊登了参赛学生的活动照片和学生的参赛收获和体会,还有学院领导和专家对学生的希望。这文集可以促进各学校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对下届参赛的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并积累保存历届大赛的许多有用的资料。
六.组织“获奖学生联谊会”,加强与获奖学生的长期联系及促进获奖学生之间的交流,我们在大赛网站上专门为联谊会安排一个栏目,请他们为大赛献计、献策。每年在齐鲁软件园召开一次在济南的联谊会成员座谈会,跟踪获奖学生的成长历程。利用已毕业的获奖学生带动在校的参赛学生,建立一个人才队伍,积累培养人才的经验和办法。
七.组织活动中大量的采用志愿者参与的方式。请专家、教授和学生参加义务服务,这不但节约了大量经费,更可以倡导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是一种高尚的行为,体现出参加者的奉献精神和爱心。我们对为大赛服务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表彰,如颁发给优秀证书。对待为大赛服务学生和老师提供学习或锻炼的机会有时比采用别的方式更受到欢迎。 (2005,12,5)